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27日发布信息说,2023年“奋进科普新征程”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全民的科学中心”主题联动科普活动主场活动,26日在江苏举办。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指导,中国科技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苏省科学技术馆承办。
2023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全民的科学中心”主题联动科普活动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中国科技馆 供图
“全民的科学中心”主题联动科普主场活动开幕式上,南京小学生代表带来的舞蹈表演《逐梦未来》,以酷炫的舞蹈来演绎科技将实现孩子们逐梦太空的梦想;《脱口秀大赛展示》用生动的语言艺术诠释科学的内涵;由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们共同呈现的诗朗诵《科技之光》,则用诗歌的语言赞美科学家精神。
访谈节目《希望小学科普行》通过感人的照片,连接起5家省级科技馆希望小学科普行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再现了科普行服务28座老少边贫地区希望小学中的动人瞬间。科普音乐剧《飞的更高》,展现孩子对未来科技生活的美好向往。此外,活动现场还安排主旨报告,介绍扩展现实(XR)和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在科普活动中的应用。
据介绍,2023年“奋进科普新征程”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全民的科学中心”主题联动科普活动,自10月份启动以来,江苏省科学技术馆通过多方主体联合、线上线下融合、优质资源整合的方式,以及开展“全民的科学中心”专题培训等系列科普活动,让科普更接地气,将优质的科普资源带到民众身边,助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完)
11月25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广东7年蝉联第一领跑全国。《报告》中提及,2023年广东综合得分达到58.86分,其中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知识获取3个指标排名全国第一,得分分别为71.68分、62.58分、37.61分,其中知识创造和创新环境指标排名全国第二,得分分别为51.5分、60.22分。各维度指标均有较好表现。
广东能够实现创新能力持续领跑全国,是因为广东找到了创新“密码”,也就是以构建“创新生态链”的方式来增强广东创新力,发动各方力量共同步入创新轨道,在创新能力构建上形成合力。
总结广东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如下几大因素:
第一,广东区域经济底蕴雄厚,政策推动结构优化。创新的主力是企业,创新是企业中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和有创新力的科研人才相互协作的最终产物。广东各方面经济指标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比如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全国排名第一。而近些年来,广东不满足于区域经济规模优势,积极推动经济从量变向质变转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广东规模化工业企业、创新企业的数量和实力。《报告》显示,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5年增加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5年翻了2倍多。庞大的规模化工业企业、创新企业的数量构建了广东“创新生态链”的基础,夯实了广东创新能力的底座。
第二,广东积极完善科研基础设施。科研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和软件,在硬件方面,广东在实验室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实验室、科研院所的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挂牌运作;在软件方面,广东提出“卓粤”计划,提出着力完善原始创新生态,增强产业技术源头供给,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以真金白银支持广东省的基础研究。
第三,广东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众人拾柴火焰高,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创新已经很难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大多数关键创新专利来自于产业协同和产学研融合。在产业协同方面,广东“并线竞跑”,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积极推动企业进行协同创新,而随着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推进,广东企业协同创新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广东积极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广东高校注重针对市场人才需求培养人才,打破专业壁垒,积极打造跨学科、跨学院、多专业横向交叉培养人才模式,增强工科学生工作实践能力,这既为广东企业输送了大量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也让广东科研院校更加了解市场,在研发和人才培育上更加有的放矢。
第四,广东加强创新要素供给。科技创新同样需要要素供给,比如人才供给、资本供给、数据要素供给等。在人才方面,广东积极完善各类“招才计划”,比如深圳推出了“顶才汇”“企才汇”“创才汇”“青才汇”等人才汇聚计划,加强“以赛引才”“以会引才”“以才引才”,不限地域引进各类人才推动创新。著名科学家颜宁在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就是深圳引才的一个生动例子;在资本供给方面,广东一方面积极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企业解决研发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又积极利用大湾区几个金融窗口和国内外投资人对接,为广东企业创新获取更多源头活水。
综上,广东创新能力来自于广东雄厚的经济产业底蕴,来自于广东省加大基础科研投入,来自于广东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院校之间的协同,也来自于广东充沛的各类创新要素供给。广东将继续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体系建设。可以预见,广东将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羊城晚报) 【编辑:姜雨薇】